江南app李开复AI五讲|深度学习是什么:一张疯狂调节阀门的水管网
栏目:公司动态 发布时间:2024-05-05
 江南官网app下载编者按:从惊呼“人工智能来了”到察觉“人工智能无处不在”,人类社会才走过寥寥数年。在提出建设国家人工智能高地的上海,许多率先试水的应用在各行各业写下了“AI+”的故事。此时此刻,我们更加要冷静地思考自身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我们真的知道什么是人工智能吗?我们真的准备好与人工智能共同发展了吗?我们该如何规划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生活?  本月底,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将在黄浦江畔揭开

  江南官网app下载编者按:从惊呼“人工智能来了”到察觉“人工智能无处不在”,人类社会才走过寥寥数年。在提出建设国家人工智能高地的上海,许多率先试水的应用在各行各业写下了“AI+”的故事。此时此刻,我们更加要冷静地思考自身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我们真的知道什么是人工智能吗?我们真的准备好与人工智能共同发展了吗?我们该如何规划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生活?

  本月底,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将在黄浦江畔揭开序幕。澎湃新闻特邀李开复、王咏刚将著作《人工智能》精编为系列短文,试析与AI相关的若干关键问题。

  从根本上来说,深度学习和所有机器学习方法一样,是一种用数学模型对真实世界中的特定问题进行建模,以解决该领域内相似问题的过程。

  好了,好了,我知道一提“数学”二字江南app,读者就会跑掉一大半,更别说让非理工科专业的人摸不着头脑的“建模”一词了。有没有可能用非理工科专业也听得懂的术语,解释一下如今在人工智能领域如日中天的深度学习算法呢?

  首先,深度学习是一种机器学习。既然名为“学习”,那自然与我们人类的学习过程有某种程度的相似。

  比如,很多小朋友都用识字卡片来认字,其实,要教计算机认字,差不多也是同样的道理。计算机也要先把每一个字的源反复看很多很多遍,然后,在计算机的大脑(处理器加上存储器)里,总结出一个规律来,以后计算机再看到类似的图案,只要符含之前总结的规律,计算机就能知道这图案到底是什么字。

  用专业的术语来说,计算机用来学习的、反复看的图片叫“训练数据集”;“训练数据集”中,一类数据区别于另一类数据的不同方面的置性或特质,叫作“特征”;计算机在“大脑”中总结规律的过程,叫“建模”;计算机在“大脑”中总结出的规律,就是我们常说的“模型”;而计算机通过反复看图,总结出规律,然后学会认字的过程,就叫“机器学习”。

  到底计算机是怎么学习的?计算机总结出的规律又是什么样的呢?这取决于我们使用什么样的机器学习算法。

  家长和老师们可能都有这样的经验:先教小朋友分辨“一”“二”“三”时,我们会告诉小朋友说,一笔写成的字是“一”,两笔写成的字是“二”,三笔写成的字是“三”。这个规律好记又好用。

  但是,开始学新字时,这个规律就未必奏效了。比如,“口”也是三笔,可它却不是“三”。我们通常会告诉小朋友,围成个方框儿的是“口”,排成横排的是“三”。这规律又丰富了一层,但仍然禁不住识字数量的增长。很快,小朋友就发现,“田”也是个方框儿,可它不是“口”。我们这时会告诉小朋友,方框里有个“十”的是“田”。再往后,我们多半就要告诉小朋友,“田”上面出头是“由”,下面出头是“甲”,上下都出头是“申”。

  有一种名叫决策树的机器学习方法,就和上面根据特征规律来识字的过程非常相似。当计算机只需要认识“一”“二”“三”这三个字时,计算机只要数一下要识别的汉字的笔画数量,就可以分辨出来了。当我们为待识别汉字集(训练数据集)增加“口”和“田”时,计算机之前的判定方法失败,就必须引入其他判定条件。由此一步步推进,计算机就能认识越来越多的字。

  当然,这种基于决策树的学习方法太简单了,很难扩展,也很难适应现实世界的不同情况。于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断续发明出了许许多多不同的机器学习方法。

  例如,我们可以把汉字“由”“甲”“申”的特征,包括有没有出头、笔画间的位置关系等,映射到某个特定空间里的一个点。也就是说,训练数据集中,这三个字的大量不同写法,在计算机看来就变成了空间中的一大堆点。只要我们对每个字的特征提取得足够好,空间中的一大堆点就会大致分布在三个不同的范围里。

  这时,让计算机观察这些点的规律,看能不能用一种简明的分割方法(比如在空间中画直线),把空间分割成几个相互独立的区域,尽量使得训练数据集中每个字对应的点都位于同一个区域内。如果这种分割是可行的,就说明计算机“学“到了这些字在空间中的分布规律,为这些字建立了模型。

  接下来,看见一个新的汉字图像时江南app,计算机就简单把图像换算成空间里的一个点,然后判断这个点落在了哪个字的区域里,这下,不就能知道这个图像是什么字了吗?

  很多人可能已经看出来了,使用画直线的方法来分割一个平面空间,很难适应几千个汉字以及总计至少数万种不同的写法。很多年里,人们不断改进机器学习方法。比如,用复杂的高阶函数来画出变化多端的曲线,以便将空间里相互交错的点分开来,或者,干脆想办法把二维空间变成三维间、四维空间基至几百维、几千维、几万维的高维空间。

  那么,如何大幅扩展计算机在描述世界规律时的基本手段呢?有没有可能为计算机设计一种灵活度极高的表达方式,然后让计算机在大规模的学习过程里不断尝试和寻找,自己去总结规律,直到最终找到符合真实世界特征的一种表示方法呢?

  从数学本质上说,深度学习与前面谈到的传统机器学习方法并没有实质性差别,都是希望在高维空间中,根据对象特征,将不同类别的对象区分开来。但深度学习的表达能力,与传统机器学习相比,却有着天壤之别。

  假设深度学习要处理的数据是信息的“水流”,而处理数据的深度学习网络是一个由管道和阀门组成的巨大的水管网络。网络的入口是若干管道开口,网络的出口也是若干管道开口。这个水管网络有许多层,每一层有许多个可以控制水流流向与流量的调节阀。根据不同任务的需要,水管网络的层数、每层的调节阀数量可以有不同的变化组合。

  水管网络中,每一层的每个调节阀都通过水管与下一层的所有调节阀连接起来,组成一个从前到后,逐层完全连通的水流系统。

  那么,计算机该如何使用这个庞大的水管网络,来学习识字呢?比如,当计算机看到一张写有“田”字的图片时,就简单将组成这张图片的所有数字(在计算机里,图片的每个颜色点都是用“0”和“1“组成的数字来表示的)全都变成信息的水流,从入口灌进水管网络。

  我们预先在水管网络的每个出口都插一块字牌,对应于每一个我们想让计算机认识的汉字。这时,因为输入的是“田”这个汉字,等水流流过整个水管网络,计算机就会跑到管道出口位置去看一看,是不是标记有“田”字的管道出口流出来的水流最多。如果是这样,就说明这个管道网络符合要求。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给计算机下达命令:调节水管网络里的每一个流量调节阀,让“田”字出口“流出”的数字水流最多。

  这下,计算机可要忙一阵子了,要调节那么多阀门呢!好在计算机计算速度快,暴力计算外加算法优化(其实,主要是精妙的数学方法了,不过我们这里不讲数学公式,大家只要想象计算机拼命计算的样子就可以了),总是可以很快给出一个解决方案江南app,调好所有阀门,让出口处的流量符合要求。

  下一步,学习“申”字时,我们就用类似的方法,把每一张写有“申”字的图片变成一大堆数字组成的水流,灌进水管网络,看一看,是不是写有“申”字的那个管道出口流出来的水最多,如果不是,我们还得再次调整所有的调节阀。这一次,要既保证刚才学过的“田“字不受影响,也要保证新的“申”字可以被正确处理。

  如此反复进行,直到所有汉字对应的水流都可以按照期望的方式流过整个水管网络。这时,我们就说,这个水管网络已经是一个训练好的深度学习模型了。

  当大量识字卡片被这个管道网络处理,所有阀门都调节到位后,整套水管网络就可以用来识别汉字了。这时,我们可以把调节好的所有阀门都“焊死”,静候新的水流到来。

  与训练时做的事情类似,未知的图片会被计算机转变成数据的水流,灌入训练好的水管网络。这时,计算机只要观察一下,哪个出口流出来的水流最多,这张图片写的就是哪个字。

  简单吗?神奇吗?难道深度学习竟然就是这样的一个靠疯狂调节阀门来“凑”出最佳模型的学习方法?整个水管网络内部,每个阀门为什么要如此调节,为什么要调节到这种程度,难道完全由最终每个出口的水流量来决定?这里面,真的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可言?

  深度学习大致就是这么一个用人类的数学知识与计算机算法构建起整体架构,再结合尽可能多的训练数据以及计算机的大规模运算能力去调节内部参数,尽可能逼近问题目标的半理论、半经验的建模方式。

  指导深度学习的基本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思想。实用主义意味着不求甚解。这真是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有史以来最有效的机器学习方法,在许多人看来,竟然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黑盒子”。

  由此引发的一个哲学思辨是,如果人们只知道计算机学会了做什么,却说不清计算机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规律,那这种学习本身会不会失控?

  比如,很多人由此担心,按照这样的路子发展下去,计算机会不会悄悄学到什么我们不希望它学会的知识?

  另外,从原理上说,如果无限增加深度学习模型的层数,那计算机的建模能力是不是就可以与真实世界的终极复杂度有一比呢?

  还好,关于深度学习到底是否有能力表达宇宙级别的复杂知识,专家们尚未有一致看法。人类至少在可见的未来还是相对安全的。